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观点解析 > 正文

走出干事创业的思想误区

发布时间: 2017-02-22 11:11:23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次数:
摘要: 干事创业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

干事创业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行动上的误区。如何在“想干事、肯干事、敢干事”的同时做到“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是每位党员干部都要不断学习的一个重大课题。 

“会讨巧”不等于“会干事” 

“会讨巧”是民间的一句俗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通晓人情世故,善于用各种途径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在党员干部中,提到干事创业,也会让人想到这样一些“会讨巧”的干部:热衷迎合上级“心意”,追求大工程、大手笔,干起来讲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汇报起来也都头头是道。 

这样的干部在表面上给人制造出一种“能干”、“会干”的印象,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也觉得其“懂事”“心眼活”,以至于使一些党员干部形成了“干得好不如干得巧”的错误观念。但实际上,所谓的“会讨巧”者经常是不重“实效”重“虚功”,领导关注的地方做得好看,领导关注不到的地方就可能敷衍了事;自己任上或许取得了一些短期效应,但往往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后续发展。这样的“干事”从目的上来说不是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利益,是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的表现。 

真正“会干事”要干出扎扎实实的成绩,做做“花架子”无法实现长远发展。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际,中央晒出了对各地“政绩工程”的治理清单:全国叫停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存在弄虚作假的436起问题中,共有418名个人被查处。有媒体记者探访多地“政绩工程”发现,这些“政绩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还会遗留诸多难以化解的问题和矛盾。处置这些“政绩工程”将会继续消耗大量公共财政,同时,当地政府还要为其不良社会影响付出后续代价。 

是只会“讨巧”还是真会“干事”,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强弱。“摆花架子”的党员干部,群众对其深恶痛绝。在群众眼中,真正会干事的人,是工作吃苦、业务过硬、老实做事、不故意吹嘘的人。他们一心钻研业务,“只琢磨事、不琢磨人”。 

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之所以受到群众的爱戴和好评,就是因为他们为人低调朴实,却能够扑下身子实干苦干,这样的“干事”才能做到群众心里去。 

要干“大事”先干好“小事”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有这样的思想误区:“能干事”等同于能干“大事”。关系全局的宏观性工作算“事”,而群众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小事”不算“事”。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党员干部对容易出成效、关注面广的工作乐意抓、卖力干,而对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琐事,却不想管、不急着干,认为这些“小事”无关紧要。 

为什么有些党员干部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表示,一些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容易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对于上级单位交给的“大任务”重视,而对于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具体困难则不愿意投入精力。 

那么,“小事”是否真的不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2015年9月,在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的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践行“三严三实”,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可见,事情无关大小,只要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干部就应当去做、并且要做好。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不少优秀党员干部之所以成为让人敬仰的模范,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将“小事”做细做实,做到群众心里。发表过多篇省级以上学术论文、多次完成重大公共疫情防控的江苏省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沈谨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我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起眼,真说不出什么出彩的故事。” 

“有些党员干部整天想着‘干大事’,不愿‘干小事’,最后什么事都干不好。”从事基层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杨月表示,为民办实事是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着力点。从群众关心的、急需解决的难事、急事入手,为群众办好事、谋好利才是干事的宗旨所在。 

“不犯事”才能“干好事”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老实做人、干净干事”越来越成为党员干部修身齐家、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共识。 

然而,当前有的党员干部仍将纪律和规矩看作是对“干事”的限制和束缚,以此作为自己“不好好干事”的借口;还有的党员干部无视纪律规矩,任性用权,把“乱作为”当作是“有作为”。这些行为与党中央对“干事”的要求以及群众对“干事”的期待相去甚远。 

纪律规矩是我们干成事、创好业的保障。正如火车只有沿着铁轨框定的线路前进才能安全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一样,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只有严格按照纪律和规矩的要求,才能把事干好、干成。没有规矩意识,做事习惯“踩线”、“越轨”,只会造成“翻车”的后果。 

现实中,就有不少“学者型”、“专家型”、“奋斗型”官员因触犯党纪国法而落马。2015年12月,辽宁省抚顺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府原市长栾庆伟因严重违纪被“双开”,据媒体报道,栾庆伟是当地的“学霸市长”,拥有高学历和多项科研成果,理论水平较高。从这类官员的例子来看,党员干部若党性弱化、心中无纪,不讲原则、不遵正道,即便有很强的业务能力,最终也会走上歧途,自己犯了事,更别谈“干好事”了。 

“知所止才能有所为”“纪律和规矩还是第一位的”。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表示,如今纪律和规矩明确了,实际上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划出了警戒线,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保护,有助于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走得更稳、更远。 

当前,党员干部应当切实转变自身观念、主动调整思路,让干净干事成为基本的行为准则。要不断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同时,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严厉惩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促使积极向上、干净干事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记者 王雅婧)  


顶部 首页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新疆纪检

和田纪检